长安新型职业农民网

小麦黄矮病防治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04-08
       目前主要分布在西北、华北、东北、华中、西南及华东等冬麦区、春麦区及冬春麦混种区。主要表现叶片黄化,植株矮化。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,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/3—1/2,叶基仍为绿色,且保持较长时间,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。

【发生规律】
       此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和冬春麦混种区有一定差异。冬麦区5月中、下旬,各地小麦渐进入黄熟期,麦蚜因植株老化,营养不良,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(次生麦苗、野燕麦、虎尾草等)迁移,在越夏寄主上取食、繁殖和传播病毒。秋季小麦出苗后,麦蚜又迁回麦地,在田边的小麦上取食、繁殖和传播病毒,并以有翅成蚜、无翅成蚜、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,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。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。冬、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,5月上旬,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,向春小麦、大麦、玉米、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。晚熟春麦、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越夏场所。9月下旬,冬小麦出苗后,麦蚜又迁回麦田,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,大麦黄矮病毒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,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节里越冬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,秋季天旱,温度高,降温迟,接着春季温度回升快,春旱的年份,就是重病流行年;秋季多雨而春季旱,一般为轻病流行年;如秋春两季都多雨,则发病较轻;秋季旱而春季多雨,则可    能中度发生,小麦品种间对黄矮病的抗病性有差异。大流行年的气候特点是冬春雨雪少,7月气温低,10月气温高;冬季温暖,早春气温回升快,麦二叉蚜的生长有利,病毒传播快。此外,土地肥沃的麦田比薄瘠的麦田发病轻,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发病轻,迟播的比早播的发病轻。阳坡重、阴坡轻,旱地重、水浇地轻;粗放管理重、精耕细作轻,瘠薄地重。

【防治方法】
      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。加强栽培管理,重病区应着重改造麦田蚜虫的适生环境,清除田间杂草,减少毒源寄主。增施有机肥,扩大水浇面积,创造不利于蚜虫繁殖,而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,以减轻为害,因地制宜地合理调整作物布局,春麦区适当早播,合理密植,当麦蚜开始在冬小麦根际附近越冬时,进行冬灌,有显著的治蚜效果。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、丛生、花叶等症状时,应即行拔除,及早改种其他作物,以免贻误农时。
       药剂拌种,用50%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.3%进行拌种,堆闷3—5小时播种,也可用种子0.3%的48%毒死蜱乳油拌种,并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叶螨。
       根据各地虫情,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1次药,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、扩散,减少麦蚜越冬基数。冬麦返青后到拔节期防治1—2次,就能控制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。春麦区根据虫情,在5月上、中旬喷药效果较好。秋苗期重点防治未拌种的早播麦田,春季重点防治发病中心麦田及蚜虫早发麦田,可喷施下列药剂:40%氧乐果乳油1000—1500倍液;50%灭蚜松乳油1000—1500倍液;2.5%溴氰菊酯乳油1000—2000倍液;50%辛硫磷乳油2000—3000倍液;30%乙酰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喷施。